工业是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富民兴陇最为关键的产业支撑。我们要牢牢扭住强工业目标不动摇,加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大提速,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聚政策机遇之势,理念向新强工业。准确高效把握国家政策导向,用好用活窗口机遇期,积极主动做好争取工作,持之以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强工业行动。
抢抓战略性重大机遇。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“一五”“三线”时期布局的战略腹地,应深层次研究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内涵要略,找准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的坐标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集群、重要物资储备基地和重大基础设施,有效提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、资源安全、产业安全能力。
打造高能级创新体系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推动强科技与强工业行动协同发力,争取新组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场景,建设重点产业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,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支撑。
创建先进制造业集群。推进产业向集群布局,企业向集群落地,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,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。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攻坚行动,争创石化化工、冶金有色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,打造装备制造、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聚产业发展之势,方位向新强工业。锚定未来所向、动能之新,以战略性思维和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迭代升级,打造强工业新的增长点。
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。坚持战略眼光审视未来、谋划未来,深化前瞻性研究和系统性谋划,找准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。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、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,下大力气引进领军企业和研发团队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开发标志性产品,开拓典型化场景,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。
壮大新兴产业新动能。坚持将强工业准心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,深化培育攻坚,扩规模提能级。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,做大做强风光电基地,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。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,提升镍、钴、铜、铝新材料行业引领力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,推动生物制药规模化、现代中药品牌化、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。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,实施中小企业“智改数转网联”行动。
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。广泛应用先进技术、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推动石化产业“减油增化增特”,实施兰州石化年产120万吨乙烯改造、庆阳轻烃深加工等项目建设,以调产业结构促产品升级。加快冶金、有色产业向高端延伸,提升优质钢材、镍钴锰和精品铜铝产品附加值。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,促进电工电气、石化通用、数控机床、农机装备等产品提档升级,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。
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。坚持以制造业牵引服务业,以服务业支撑制造业,发展工业设计、节能环保、检验检测、供应链管理、服务型制造等模式业态,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。推动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发挥专业优势,建设科技研发、产业孵化、专业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。引导链主企业搭建“硬件+软件”“平台+服务”集成系统,发展服务型制造和数字化贸易新模式。
聚企业主体之势,动力向新强工业。企业强则工业强,企业兴则工业兴。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,把做大做强企业规模数量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招数。
做强龙头骨干企业。坚持把“引大引强引头部”行动作为强工业有力抓手,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,引进更多高技术、高成长性、高附加值企业和项目,实现引入“三个500强”企业新突破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多措并举为民营企业鼓干劲增信心。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,探索创新“链长+链主+链创”融合模式,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控制力和创新引领力的一流企业。
做优专精特新企业。实行梯度培育、分级实施、动态管理,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“小巨人”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精准孵化指导,加力成长扶持,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精、竞争能力强、成长前景好、创新动能优的专精特新企业。深入实施“五转工程”,促进工业企业规模和质量“双提升”。
做深企业融通发展。引导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供应链,链主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打造产业集群,促进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品牌渠道等方面配套协作,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。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“携手行动”,积极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,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。
聚要素集成之势,机制向新强工业。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,探索建立与强工业行动相适应的资源要素保障新机制。
强化产业政策引导。注重国家和省上规划政策一体化衔接、一致性实施,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,引导企业顺应鼓励类产业发展方向,提高产能技术先进性水平。加强政策引导,促进财税、金融、投资、环保、科技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确保同向发力、同频共振,以积极稳健的政策体系助力强工业行动迈出新步伐。
深化资源要素保障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,强化新建项目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。实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,建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。推进企业投资项目“标准地”改革和信用承诺制改革,优先保障强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。突出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中的主体地位,优化完善高技能产业人才培养、评价、激励等制度体系,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人才急缺问题。
优化服务企业机制。坚持以“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”行动为抓手,全面落实包抓联、六必访、白名单、工业经济调度等工作机制,主动送政策进企业,送服务进项目。搭建金融惠企服务平台,常态化开展政银企保对接活动。建立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机制,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,以最优服务和最实举措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工业经济研究处副处长
|